乳品行业深度报告结构性增长谁是赢家未来

白癜风能否治好 http://m.39.net/pf/a_4596270.html

如需报告请登录。

中国乳品市场恢复平稳增长

中国乳业持续增长,液态奶占主导

中国乳品市场在年之前发展迅速,销售额增速维持在16%以上。年因食品安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增速急剧滑落至6.3%。之后增速反弹,年-年间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速(CAGR)达14.1%。年起中国乳品行业消费市场低迷,奶价下探,行业低单个位数增速期,近5年CAGR为4.3%。其中,年起增速略有回升(至5%以上),年中国乳品销售规模达亿元。

在乳品销售中,液态奶(饮用奶及酸奶)仍占主导地位,年销售额亿,但近年来小部分市场被干乳品(芝士、黄油等)蚕食。年中国液态奶、干乳品销售额占比分别为98.2%和1.8%,年则变为97.4%和2.6%。液态奶中的饮用奶消费占比最大,年占液态奶比重达63.5%;但酸奶销售额占比也在持续攀升,占液态奶比重从年的14.7%提升至年的36.5%。

根据中国的原奶产量和净进口量,把各类奶制品还原成原奶口径后,我们推算中国和年原奶人均年消费量约分别为33.2千克、35.1千克。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口径,年日本原奶人均消费量为95.7千克,约是中国的2.9倍,表明中国原奶人均消费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乳业进入全产业链竞争时代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奶类生产与消费大国,年中国原奶产量、年乳品人均消费量分别是年的倍、57倍。中国乳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年-年:奶牛养殖逐步迈入正轨。在此期间,中国奶牛养殖数量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快速提升,但养殖水平参差不一。之后由于牛奶销售价格改革等问题,导致养牛效益低下,年原奶产量出现负增长。年代初,在政府乳业市场化改革下,乳业养殖重新步入稳定增长期。

年-年:乳业发展黄金十年,量价齐升但竞争激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期间奶牛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年存栏数10头以上的规模户数比重不到8%。但由于养殖技术提升,全国奶牛单产由年的2.6吨逐步上升到年的4.6吨。同期乳品需求快速增长,年至年原奶产量的CAGR达到17%。

由于瑞典利乐公司无菌复合纸包装技术的引进,超高温灭菌奶(UHT奶)开始在全国普及。中国乳品消费由此前的低温奶和奶粉为主逐步转向常温白奶,并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全国性乳企龙头。但中国乳业行业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乱象,年发生了“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由此国内乳业市场开始调整。

年-年:行业调整转型期,更注重牛奶质量。三聚氰胺事件后,散户退出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规模化牧场大幅兴建,存栏数头以上牧场年占比已达58%。养殖结构优化单产得以提高,全国奶牛单产由年的4.6吨上升到年的7吨。

-年调整时期,中国牛奶产量CAGR约0.1%。期间国内乳业行业经历了两轮原奶涨价周期,分别是年-年及年-年。在均价上涨的推动下,中国乳业销售总额年-年间CAGR约为10.4%。

龙头乳企市场份额加速提升,年前三大乳企合计市场占比达48%,比年提升9个百分点,而区域性乳企份额则持续下降。年-年常温酸奶高速发展,伊利、蒙牛长期占主导地位;区域性乳企开始逐渐由常温向低温转型。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提升,对食品品质和口味要求更高。

年-至今:行业稳定发展,进入全产业链竞争时代。年下半年开始,环保监控趋向合理,供需偏紧平衡,因此原奶价格进入上行周期。中国乳业销售总额年-年间CAGR放缓至约5.7%,乳品行业进入奶源、产品和渠道的全产业链竞争时期。乳企不仅加快布局上游优质奶源,同时注重产品创新和拓展品类,以优化产品结构,低线城市渠道的深耕成为新的增长点。

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年前三大乳企市场份额已达52%。中小型乳品企业的增长则呈现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创新型企业受益于其超级单品的拉动,增长率均远高于行业水平;而创新力不足的企业市场份额则被蚕食。

奶价温和上涨推动乳企净利率提升

乳品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牧场奶牛养殖、原奶生产、下游乳企奶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年之前中国原奶产量增长较快,之后增速明显放缓,年至今CAGR为0.6%。年国内原奶产量万吨,同比增长4.1%。

年中国净进口乳品折算成原奶口径约万吨,同比增长9.5%。加上中国原奶产量,我们估计年中国原奶总消耗量约万吨。其中,净进口全脂奶粉67万吨,若折算成原奶约.4万吨,同比增长29%,占中国原奶总消耗量约10.7%,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奶价进入小幅上涨周期

由于上游泌乳牛存栏调整面对下游需求变动存在一定反应时滞,牧场建成以及奶牛从牛犊长到泌乳期大概需要2-3年,因此整体原奶供需关系存在一定错配,从而形成奶价3-4年的周期。

年以来我国奶价经历了三个周期,于年下半年进入了原奶上涨通道。但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10余省份发生“倒奶”现象,乳品企业库存高企,收奶积极性不高,生鲜乳收购价格下跌。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年2月国内生鲜乳价格为3.82元/千克,环比跌0.5%,同比涨5.5%。这是从年6月连续上涨8个月后(累计涨幅7.6%)的首次下跌。国际市场方面,最近全球乳品交易平台(GDT)的恒天然全脂奶粉三次拍卖价格指数分别环比下降2.4%(年2月18日)、下降0.5%(年3月2日)、下降5.3%(年3月17日)。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还在延续,乳品消费量下降,我们预计短期内全球生鲜乳价格或将成下行趋势,但长期看供需基本面不会发生改变,仍将维持高位震荡。

年-年第一轮价格周期:本轮奶价急跌后进入上行周期。受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三聚氰胺事件的双重冲击,国内原奶供给过剩、需求疲弱,奶价持续下滑,到年8月奶价跌至2.3元/千克的谷底。年下半年国内需求复苏,奶农补栏、原奶产量逐步回升,整体供需偏紧,推动奶价进入上行周期。年开始供需平衡,国内奶价稳定。而海外方面,第一季度至年第二季度,由于新西兰、美国扩产,叠加美国经济暗淡,欧盟陷入债务危机,全球需求疲软,国际奶价下滑,低价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原奶价格,国内原奶价上涨缓慢。

年-年第二轮价格周期:本轮奶价经历急涨急跌。受国内奶牛口蹄疫、夏季罕见高温影响,年中国奶牛存栏量及单产双双下降,同时新西兰出现旱灾,导致国内外原奶供给紧张,中国及国际原奶价均快速上涨到年底,且国际原奶价高于中国原奶价。

年国内原奶供给提升明显,同比增加5%。同时国外饲料成本下行,恒天然(Fonterra)食品安全事件突发,导致国际进口大包粉价格大幅回落,中国进口奶粉量跃升至高位。在中国原奶总体供过于求背景下,中国原奶价格从高位迅速下跌。

年-年面对奶牛存栏数持续减少的背景,中国原奶价格出现回涨,但涨幅较小,主要是由于一、二线城市牛奶需求增长放缓,同时进口大包粉价格较低,压制了国内原奶价格上涨。年初至年初,进口新西兰全脂乳粉还原后的原奶价格比中国原奶价平均低约40%。

年下半年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年初开始鲜乳价格逐渐上涨,年原奶全年均价3.65元/千克,同比增长5.5%。奶价温和上涨主要因为:1)环保高压导致行业产能加速退出;2)猪价大幅上涨带动牛肉需求增强,牛肉价格同样快速上涨,部分散户卖牛退出市场;3)贸易摩擦,中国对自美进口苜蓿颗粒、苜蓿草加征25%关税(原先关税分别为9%、7%,加征后根据荷斯坦测算最终关税分别达36.3%、33.8%),牧场成本明显上涨;4)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叠加乳企渠道下沉,需求旺盛。

年中国原奶价对国外原奶溢价约17%,相较年-年期间大幅缩窄,主要是受益于年以来国际奶价复苏走强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影响。

温和上涨背景下奶企促销减少

由于鲜奶保质期短,乳价上游至下游传导较快,上下游联动性强。以乳企龙头伊利为例,其收奶价和上游奶价及饲料成本的走势基本吻合,时滞很少。同时由于生产和渠道周转很快,其产品销售均价中的纯价变动趋势与上游原奶价格变动也一致,时滞也很小。

根据之前的奶价周期经验,原奶价上涨时,优秀乳企可以通过控制成本转移压力,比如减缓促销、升级产品结构等,甚至直接提价。并且在每一轮的奶价上涨时,乳企毛销差(毛利率减去销售费用率的差额)都可以保持平稳,而在奶价趋向稳定后,乳企的毛销差则会有明显提升。

品类多元化推动乳品消费升级

中国乳品产品种类丰富,其中常温品类市场占比高,占据主导地位;低温品类发展迅速,集中度相对较低;奶粉市场趋向高端化、有机化,国产品牌开始抢回份额;其他干乳品消费教育还有待普及,成长空间较大。

年中国乳品销售规模达亿,其中酸奶占比最高为36%,饮用奶中的UHT奶位居第二,占比22%,其他饮用奶和风味乳饮料占比也较高。从过去五年的占比变化看,酸奶持续上升,巴氏奶、芝士小幅上升,其他有所下降。

再细分品类看,按照年-年乳品市场规模CAGR从低到高依次为:风味乳饮料冰淇淋UHT奶巴氏奶黄油酸奶芝士。按照目前市场集中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巴氏奶冰淇淋芝士低温酸奶常温白奶常温酸奶。

常温液态奶发展成熟,消费正在升级

常温白奶双寡头格局稳固,消费升级仍有空间

UHT奶即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UltraHighTemperaturetreated)的奶。把鲜奶在-℃下保持2-4秒钟,细菌总数降低12个数量级,可以达到商业无菌。UHT技术和利乐无菌包装在年代推出后牛奶保质期大大增加,推动中国乳业快速发展。年常温酸奶推出后,UHT奶的份额逐渐被挤占,销售增长缓慢,年销售规模亿元,同比增长约1.7%。

常温白奶受其它品类冲击,消费增长有限,我们认为未来的增长将主要由高附加值产品及产品结构提升推动。通过品牌溢价力及更优化的产品结构,龙头乳企毛利率明显高于小型乳企。伊利、蒙牛目前合计占据UHT奶78%的市场份额,双寡头局面稳固,预计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有机化、高端化成为近几年乳企龙头常温白奶发展的趋势。其中,蒙牛的特仑苏和伊利的金典牛奶引领了高端UHT奶市场,两者共占高端市场份额的65%。我们估算伊利的常温白奶高端品牌金典,通过包装创新(采用梦幻盖)和有机化分别提价19%和32%。

根据年京东活动UHT奶的销售数据,伊利蒙牛、伊利合计份额达6成,其他品牌份额较小。不过在SKU(StockKeepingUnit,最小存货单位)的均价方面,还是国外品牌价格较高,显示国产品牌还有提价空间。

常温酸奶品类多样,格局稳定

年-年是中国常温酸奶爆发的阶段,常温酸奶是目前液体乳里增速最快的品类。根据《年中国乳业白皮书》,中国年常温酸奶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52%,年-年的CAGR达69.5%。

目前国内生产常温酸奶的乳企约有40-50家,品牌多达上百种,市场竞争激烈。但伊利安慕希、蒙牛纯甄、光明莫斯利安三大品牌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91%),集中度较高。光明莫斯利安是常温酸奶的首创者,之后被蒙牛纯甄和伊利安慕希逐步超越,且差距不断扩大。我们估计伊利安慕希年销售约亿元,同比增长约10%-15%。

低温液态奶发展迅速,集中度有待提高

巴氏奶区域性强,品牌有本地优势

巴氏奶是由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鲜奶,将牛奶置于72℃~85℃的温度条件下灭菌15秒,可以将牛奶中的有害微生物杀死,但保留有益菌群。巴氏奶既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奶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的口感,我们认为是饮用奶未来消费升级的方向。

年以来中国巴氏奶的消费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局面,除年因国际大包粉价格冲击增长较慢,其余年份增速均在8%以上。年中国巴氏奶市场规模约亿元,同比增长11.6%。

巴氏奶从生产后到消费前过程中都需要冷链配送,保质期较短,一般只有37天。由于巴氏奶保质期较短,进口巴氏奶在中国缺乏销售优势,而宅配渠道(送奶到户)让区域性乳企获得竞争优势。巴氏奶前三大乳企为光明、三元、新希望,均是在各自优势区域盘踞,合计份额约为27%。

中国乳业龙头近年来开始布局巴氏奶业务。年蒙牛推出巴氏奶品类3个子品牌:针对入户渠道的“蒙牛·新鲜严选”品牌、主打高品质的“每日鲜语”品牌、以及主打极致新鲜的“新鲜工厂”品牌。蒙牛的每日鲜语品牌目前已成为中国高端巴氏奶第一品牌,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伊利年1月推出了巴氏奶产品“百格特”,采用订奶入户模式,主要在哈尔滨运营;并在年底发布3款巴氏奶新品,显示伊利在低温鲜奶领域布局提速。

我们认为国内乳业巨头可利用其低温酸奶搭建起的强大低温渠道来销售巴氏奶,有一定的渠道优势。未来几年随着国内乳业巨头的入局,巴氏奶行业竞争将逐步激烈,但传统区域性低温奶企凭借牧场较近和配送优势,仍有望保持较大份额。

低温酸奶市场稳步增长

年中国低温酸奶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20%,主要受益于年后众多乳企产品低温转型、品类拓展的推动。根据《年中国乳业白皮书》预测,年中国低温酸奶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同比增长18%,年-年的CAGR为21.4%。

目前,低温酸奶的市场集中度低于常温酸奶,主要是因为低温酸奶受制冷链、保质期短、消费者忠诚度等因素的限制,区域性乳业具备一定优势,且拥有较为扎实的市场基础。年伊利、蒙牛(剔除君乐宝)、光明共占据56%市场份额,分别为24%、20%、12%。近几年,龙头乳企通过渠道下沉不断发力低温酸奶业务,在低线城市建立低温冷链设施。伊利年直控村级网点近60.8万家,同比提升14.7%,并加大对基础型酸奶的推广,抢占小型区域性乳企的市场份额。

奶粉高端化有机化成趋势,内资品牌份额回升

年之前中国奶粉市场增速较高,年-年的CAGR为31.4%。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需求明显下降,但之后逐步恢复。年中国奶粉市场规模约亿元,过去十年(-年)的CAGR为14.8%。

国产品牌份额回升

年之后国产奶粉品牌碰到信任危机,外资品牌市占率大幅上升,目前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自年10月奶粉注册制实施以来,内资奶粉品牌触底回升,前十大奶粉品牌的内资占比从年的20%上升到年的36%。

年6月发改委发布《国产婴幼儿奶粉提升行动方案》,明确表示奶粉自给率力争达到60%以上,鼓励婴配粉企业兼并重组,在上游端推进奶源基地专业化生产,并对“走出去”建立奶源基地和加工厂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减政策支持。对内资奶粉品牌来说,奶粉注册制实施有利于国内奶粉行业长期健康有序发展,但同时需要内资品牌不断塑造品牌形象,加大消费者对内资品牌的信心,逐步扭转信任度不及外资品牌奶粉的不利局面。

目前国产品牌婴配奶粉市占率约50%,我们认为拥有优质奶源基地的龙头企业料将受益,可享受低线城市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并利用下沉市场的渠道壁垒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外资品牌由于产品价格相对高,且与母婴店契合度不高更偏重商超渠道,因此低线城市下沉难度较大。

根据最新调研,中国国产奶粉销售未受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销量反而有所上升。例如飞鹤奶粉年前两个月收入保持高速增长,1-2月产成品生产同比增长40%以上。此次疫情冲击下国产品牌销售仍保持较快增速,主要是由于:1)奶粉刚需性强;2)由于疫情导致的关口管控,国外产品不能输送至国内,外资品牌份额丢失;3)国产品牌面对此次疫情增加免费送货上门服务,对销售起到较大帮助。同时部分国产奶粉品牌例如飞鹤开启线上直播活动,线上日均销售额超过以往线下销售额的4倍,其他国货品牌也正在积极研究线上销售。

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飞鹤超高端奶粉星飞帆迅猛增长,年其麾下高端奶粉销售额同增41.4%,营收占比从年的64.1%提升至68.6%。飞鹤作为国产奶粉品牌中高端化转型的成功典范,未来将继续收割杂牌出清让出的市场和部分外资品牌市场份额。

我们认为内资品牌有渠道优势,同时产品更适合中国婴幼儿体质,加上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未来将提升品质向高端化升级,市占率有望继续上升。

产品趋于高端化、有机化

二胎红利消退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增长疲弱,但高端产品占比快速提升。年高端和超高端奶粉产品的占比达到37.9%,同比增加6.6个百分点。年-年,中国有机婴儿奶粉市场销售额CAGR达到47.8%,远高于整体婴儿奶粉的8.1%。根据FrostSullivan的估计,年-年高端奶粉和超高端奶粉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16%。

受益于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年中国婴幼儿奶粉总体销售均价仍保持5%左右的上涨,反映出中国家长愿意为高质量和高营养产品支付溢价。中国婴幼儿奶粉销售均价增长趋势与国外品牌基本保持一致,国外品牌对国内品牌溢价稳定在45-50元区间。

以高端为主的外资品牌奶粉在一、二线市场占比达到80%,内资品牌在三线以下城市份额达到60%以上。年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继续量价齐升。年天猫双十一前五大品牌除了蒙牛、那拉乳业外,其余都是外资品牌;京东期间销售额前五大品牌中未见国产品牌。这些均反映出进口婴幼儿奶粉信任度居高不下,同时显示国产品牌仍有升级空间。

羊奶粉也是一大趋势

近年来,羊奶粉成为奶粉细分子品类中一大亮点,主要受益于:1)羊奶粉乳糖含量低,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2)羊奶脱膻工艺成熟;3)未受到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羊奶粉市场外资品牌尚未占据绝对优势,中国羊奶粉这几年高速发展,羊奶消费增速(30%)远超全球(10%)。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亚洲地区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羊奶奶源,羊奶产量整体增幅每年保持在2%左右。中国是全球奶山羊存栏数第二大国,仅次于印度。根据《中国羊奶粉产业发展研究》的数据,预计年国内羊奶粉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隐含年-年CAGR为13%。

年上半年羊奶价格飞速上涨,生鲜羊奶从4.5元/公斤涨至9.4元/公斤,最高达到12/公斤。我们认为涨价背后因素包括:1)配方注册制落地后,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羊奶产业,导致了原奶供不应求;2)奶源稀缺及奶山羊产奶期短,产量缺口短期难以弥补;3)羊奶粉需要较高生产工艺,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澳优旗下的羊奶粉品牌“佳贝艾特”为进口羊奶粉第一品牌。目前中国仅有-家羊奶生产企业,行业集中度低,尚未出现国产品牌龙头企业。奶粉注册制实施之后,截至目前已有86款羊奶粉通过注册,约占总数22%。其中圣元羊奶粉作为首个羊奶粉配方注册成功的国产乳企,增速可观。

根据年中国乳业白皮书,国内消费者对羊奶价值还没有充分认知,对羊奶真正有了解的仅有34%,而53%的消费者不知道羊奶营养价值,13%的消费者不知道羊奶的存在。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及羊奶高价值知识的普及,我们认为羊奶粉未来有望成为高端奶粉发展方向之一,且将有更多大型企业涉足该领域,比如乳企龙头伊利近来也推出了高端“悠滋小羊”羊奶粉。

其他乳品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芝士是蓝海市场,外资品牌主导

受益于消费升级,芝士消费教育普及,高价值的芝士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年至今国内芝士市场规模CAGR约为22%,增长非常迅速;近年来因为规模扩大增速虽有所放缓,年市场规模也已达到65.5亿元。中国进口芝士近几年增速放缓,我们认为这主要与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开始发力芝士市场有关。随着芝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进口量减少,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将受益于市场增量。

由于再制芝士口味形态多样化,更加适应消费者需求,且具有高附加值,目前中国市场的芝士产品主要是再制芝士(芝士片、奶酪酱、奶酪棒等)。从市场终端看,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主导位置,前五大均是国外品牌,国产第一品牌则是妙可蓝多。尽管中国龙头乳企,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都已运作芝士多年,但仍不是消费者首选品牌。蒙牛近期入股妙可蓝多5%的股权后,再次参与妙可蓝多的非公开增发,显示对芝士市场重视程度提升。

日本芝士市场相对中国较为成熟,行业龙头多是雪印、森永等本土企业,因此我们认为内资品牌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到支持发展芝士奶酪等干乳品,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为内资品牌发展提供支持。

由于芝士与低温渠道协同性强,并且保质期比低温酸奶、巴氏奶时间长,约6-12个月不等,渠道引入芝士有助提升利润,因此我们认为经销商积极性较强,预计乳企龙头还会进一步发力。目前国内芝士人均消费量低,且西餐厅和西式甜品店在中国的迅速扩张拉动了餐饮端的芝士消费,零售端占比仅有24%,而日本零售端占比接近60%,说明我国零售渠道还亟待开发。目前乳企多布局在儿童奶酪板块,其他板块尚待挖掘,成长空间可观。

乳饮料市场竞争激烈,乳酸菌饮料增长快

在中国饮用奶增长变慢后,作为饮用奶差异化和功能化升级的风味乳曾经获得较快发展,但近几年亦出现萎缩。中国风味乳饮料市场规模持续缩减,年-年CAGR为-8.5%。但其中的乳酸菌饮料市场却在稳步增长,年市场规模达到亿,年-年CAGR为29.2%。

常温乳酸菌饮料市场虽然增长迅速,但竞争激烈。年常温乳酸菌饮料在国内乡镇地区销售额份额最大,约占整体份额的38.8%,一线及次一线城市仅占10.2%。乡镇市场是常温乳酸菌增长最快的地区,年销售额增长58.2%。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低温及常温乳酸菌概念混淆,普遍认为常温乳酸菌饮料是健康饮品,具有调节肠道、促消化的功能。但实际上,常温乳酸菌为延长保质期,在乳酸菌发酵后经加热杀菌,不再具备乳酸菌群,本质上类似于普通饮料,营养价值低。

低温乳酸饮料要求储存在低温环境下,属于活性软酸菌饮品,涉及复杂的接菌环境,一般要求每毫升活性乳中活性乳酸菌的数量不应少于万个。低温乳酸菌饮料市场日本品牌养乐多独占市场鳌头,在中国日均售出万瓶。

虽然目前常温乳酸菌增速高,但近几年增速在持续下滑,我们认为这与消费者对乳酸菌知识的普及有关。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进一步追求及常温酸奶的发展,预计常温乳酸菌增速将继续放缓。

冰淇淋市场分散,国外品牌占优势

中国冰淇淋市场起步较晚,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冰淇淋已逐渐从降温解暑的产品转变为消费者的日常休闲食品。目前中国冰淇淋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且品类多样化。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3.8%,年-年CAGR为3.0%。

从品牌占有率看,伊利品牌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达14%,其他五大品牌还包括蒙牛、和路雪、三元和雀巢。从产品结构看,中端(伊利/蒙牛/光明)及低端品牌(德氏/天冰/及地方型民营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分别达45%/30%。高端品牌目前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如哈根达斯/雀巢/和路雪等,但钟薛高作为内资品牌主打高端市场,在年京东全网销售额位列第一。目前中国冰淇淋市场集中度较低,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

知日鉴中:产品功能化与品牌国际化

日本乳品小个位数增长,酸奶占比高

日本乳品行业近9年来保持低单个位数增长,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3%达到亿日元(约人民币亿元),约是中国市场规模的37%。其中牛奶(巴氏奶及UHT奶)市场由于近年来牛奶营养价值又重获消费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5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