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王漫妮给出的人生思考题澳
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共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阅读导航
前言
澳洲人真觉得澳元买包不可思议
“奢侈品暴富”的华人,在想什么?
澳洲也有澳式“局部暴富”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暴富”梦想
前言
在“奔三焦虑症”的影响之下,我也在周末加入了《三十而已》“追剧大军”。
不论是网友交流还是朋友圈讨论,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顾佳这样精英加全职太太的发光人设。在外人眼里是岁月静好的全职太太,平日里却又随时能披荆斩棘、为了保卫家人过五关斩六将。看顾佳的部分,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平静下来,评估一下自己的现状,觉得顾佳其实更像是自己对35岁的期许;天真烂漫,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钟晓芹则像是20几岁还赖在父母身边,无忧无虑的自己。
但真正让我泪目的却是那个独身在大城市闯荡、精致又贫穷的“王漫妮”。在王漫妮身上,让人有许多细节的共鸣,甚至可以设身处地感受到王漫妮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她为了紧握现有生活而做的那些努力,仿佛在一瞬间撬开了自己压在心底的情绪。
“精致穷”,是大家提起王漫妮这个人物给予最精准的评价。而我更愿意用“整体贫穷,局部暴富”这样的描述。
漫妮接触着这座城市里最尖端消费的人群,看着客人们轻轻松松刷出几万甚至百万的消费,潜移默化间深刻感受着物欲的差异。而脱下精致工装之后的现实,是上下班路上挤地铁的王漫妮,住在出租屋里,用最简易饮水泵,工作上一个小小失误就会让这个月生活标准极度下滑,房东太太打来一通电话不是意味着涨租,就是意味着又要搬家的王漫妮。
王漫妮省吃俭用买了奢侈品牌的鞋子需要贴底、买了苹果手机需要贴膜,买了好包需要小心翼翼。仿佛穿着不属于自己的鞋子,住着不属于自己的房子,吃着不属于自己舱位的晚餐。虽然负担得起,但终究还是用了“负担”这个词语。
其实,道理谁都懂,一个包不能让谁瞬间变好。买只是想证明自己有买包的能力而已。
如果精神上不够富足,那至少物质上不能输。很多人在购买物品的时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质期、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背后的精神价值,用它来弥补自己感情中缺失的东西。
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时,被客户否定全部价值时,被朋友嘲笑成了黄脸婆时,包就像一颗速效救心丸,让人在与贵妇用同款中得到些许慰藉。
毕竟,相比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买包容易多了。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的消费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
正常的逻辑是:有能力-有收入-背符合身份的包。但是很多人的逻辑变成了:节衣缩食买贵的包-包能证明我的身份-有这个包是我混更上一层圈子的通行证-证明我很有能力。
由此以来,也产生了“局部暴富”。
“局部暴富”描述的就是,那些在经济上处于“充裕但有限”状态的一类人。这类人可能背着LV,却只能坐公交、挤地铁。用着戴森吸尘器,却不敢在租的房子里钉钉子。用着最好的手机,却不舍得下载收费app等等。
其实,奢侈品消费也只能算是“局部暴富”的冰山一角。现实生活中,你我可能都符合“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侧写。
比如,在我们之中,有人让孩子上了私立学校,自己几年都没舍得买新衣服;有人自己开了创业公司,当上老板,可为了公司运营没钱买房,只能租房;有人为了再学一项技能,报了成人大学课程,收入降低不得不省吃俭用,一年都没有去饭店吃饭……
以上种种,都是“整体贫穷,局部暴富”最真实的写照。
1
澳洲人真觉得澳元买包不可思议
之前有一篇名为《为何澳洲人认为澳元买个包包,是脑子有问题》的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今天,我们不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澳洲人真的不能理解花澳元买个包的消费选择。
澳洲的平均工资较高,全职者收入平均每年为82,澳元(税前)。在悉尼,全职员工平均每周收入澳元。
也就是说,多数普通悉尼全职工作者不到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到一个不错的奢侈品包或者鞋。就数字来说,在澳洲购买奢侈品确实比国内要容易一些。
阶梯征税制度之下,大多数澳洲人都拿着差不多的工资,有着差不多的存款,过着差不多的日子。但由于我们拥有消费选择权,本应该差不多的日子,就变得天差地别。
此前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工作搭档是一位比我大五六岁、金发碧眼的澳洲本地姑娘,我和她就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
刚认识的时候,我觉得她过得真是太寒酸了,十几澳币的衣服、二十几澳币的鞋子、上班的包也破破烂烂,手机也是很老的型号。而我,全身上下没有一百澳币以下的配件,手机也是最新的款式。自然而然,我认为她没有我过得“好”。
随着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彼此也更了解对方。一次聊天中,她神神秘秘的告诉我,她要把房子卖掉。
一直被房贷压迫的我不假思索地问:“是还款压力太大了吗?”没想到她笑着说,我要趁着高端市场低迷,换一套更好的房子,我的房贷已经还清了。
我这才知道,我眼前的这个浑身上下全部行头都不超过澳币的姑娘,坐拥万澳元的房产(应该是有家人支持的部分),另外还有数目不小的存款。而我呢,一百多万的房子还在还贷款。
在她看来,花澳元去买衣服和包包就已经是奢侈了。更别说澳元。而我确实拥有好几样超过澳元的鞋子、衣服、包包。
但得知“真相”的我,并没有为自己的消费选择而觉得羞愧难当。我的同事也不是不想做个精致的姑娘,用很贵的护肤品、拎LV、Chanel的包、去DavidJones买最新款的设计师品牌衣服。只是,她的选择是,牺牲自己年轻时的享乐支出,去完成财富累积的目标。在她的世界观里,住在哪里比此时此刻穿什么重要的多。
而我,佩服她的选择和毅力。但也没办法说服自己,在一辈子只有一次的青春里,不用更好的护肤品,不去穿最能衬托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不在达成某个值得庆贺的目标时去买一个很喜欢的包包。
我当然羡慕她有万澳元的预算去挑选喜欢的房产,但我也了解自己。如果在年华老去,皮肤松弛,身材逐渐走形的中老年时候才开始装点自己,那会让我觉得后悔不已。
其实,说白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全面富裕。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局部暴富,总要有所取舍。
背着动辄几千澳元的名牌包挤火车,却不舍得买葱姜蒜的姑娘是可爱的;穿着Kmart买来十几块钱牛仔裤,但坐拥百万房产的姑娘也是可爱的。
我们就允许自己,暂时做一个“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人,这没什么不好。
只要适度,只要我们依然怀揣着比当下满足更为长远的目标,且为之努力奋斗。
2
“奢侈品暴富”的华人,在想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洲已经成为了中国“有钱人”的聚集地。这些“有钱人”也在影响着澳洲人甚至世界各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中国人“有钱”、“爱买奢侈品”、“炫富”的评价也不绝于耳。
华人一直都是奢侈品市场的有力大军。特别在澳洲,关于许多华人热衷购买奢侈品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闻,许多奢侈品店华人顾客比例可高达60%。
但事实上,很多挤在名牌店的中国人并非真的荷包鼓鼓,队伍中就不乏来自小康家庭的留学生,拿着父母工作或自己打工赚来的辛苦钱。他们追随着满街的亚洲面孔,在举止傲慢的店员面前,小心翼翼的询问着皮包的价格与折扣。最后拿起最便宜的一款,还担心看到店员不屑的眼神。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知道,手上这款产品,除了有硕大的Logo以外,其他都相当平庸。
一个名牌包包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炫富的手段,甚至超越了攀比的概念,成了上班办公,出入餐厅、购物商场、社交活动的必需品。就像是《三十而已》中的顾佳,需要一个特定品牌的限量款包包去得到“太太圈”的认可。
回国的时候,曾和一位在国内做生意的叔叔促膝长谈。他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如果回国找工作,记得先从澳洲带回来一两个名牌包,一块高级的手表,甚至是看上去很高档的文件夹和钢笔也得备齐。跟别人谈事情的时候,要一拿出手,就给别人感觉你很体面,很注重细节。这样你要谈的事情,一半就已经稳妥了。”
此前,有几个国内的朋友来到澳大利亚度假,本想带朋友去俗称“打折村”的奥特莱斯(Outlets)买些比较物美价廉的实在货,朋友便一口否决建议,表示买就要买真正的奢侈品。其实这几个朋友都拿着一份20几岁中国年轻人最普通的月薪——两三千元人民币左右,依然执意购买一个两万多人民币的香奈儿包。
事实上,购买奢侈品也是人们对跻身上流社会的一种渴望。由此可见,对于一些收入普通,不富不贵的人而言,奢侈品可以满足他们对于社会上流人士的向往和期待。是对暂时难以兑现梦想的安慰,对潮流时代的追逐。
咬咬牙去买一只好包,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请一定别忘了在包里放上自己的梦想,并带着它努力奔跑。
因为现实是,你与你想要进入的那个阶层,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奢侈品包。
我们心里要清楚:大多数时候,坚持阅读、学习比拎一个根本就超出自己消费水平的奢侈品包包更能带你朝着目标起飞。
3
澳洲也有澳式“局部暴富”
其实,“奢侈品”在澳洲有特别的意义。它们代表了某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共同使用的某些物品。假如你不在那个圈子里面,却使用了那些物品,就会给其他人看成是异类。
在澳洲没有人愿意花钱毁掉自己的圈内形象,不是那个阶级的人,穿成那个阶级人的样子也不会有人接受你。
假如某件比较贵的商品有更便宜的取代品的话,澳洲人宁愿买便宜的那件商品,而不会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奢侈品。用他们的话来说,花钱买牌子有点像“冤大头”。
澳大利亚消费品行业协会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至年,澳大利亚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有着极大的改变。消费者不仅挑剔,商品折扣更是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习惯和要素。
澳洲人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羡慕他们的衣着,相反,如果穿一件与自己的经济能力不相配的衣服,反而显得失礼。
越来越多的声音都在吹捧澳洲人拥有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观。
但事实上,澳洲普通家庭,或者普通人,平均花销可能要远大于中国移民。
他们用在房屋、运动、服务、旅行、聚会、用餐、交通等方面的钱,还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虽然月入斗金,也还是入不敷出。
这就是澳式“局部暴富”。
澳洲人对于穿着打扮是比较随意的,很多有钱人也是牛仔裤打折一买就一大堆,T恤在衣柜里也是一堆。几百块钱的奢侈品牌衣着相对于他们年收入来说,不值一提,但问题就是他们觉得不值得。他们更愿意花几千澳元郊游,购买有机食品、搭乘舒适的交通等,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充实而美好。
在澳洲,没有人在意你是否穿名牌服饰或拥有奢侈品。澳洲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爱好和运动上:花几千澳元在夏天租一艘悉尼海港停靠的游艇出海,在冬天约上三五好友去新西兰滑雪,不亦乐乎。
在出国旅行上,澳洲人的支出更是高过大多数其他国家。另外,除了书籍、视频游戏、电影和体育赛事的门票,澳洲人还喜欢购买彩票。
一份有关澳大利亚最受欢迎品牌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澳人并不是特别喜爱奢侈品牌,他们更关心产品功能及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渴望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但与此同时,要是有一点珠光宝气予以点缀就再好不过了。
在澳大利亚人最喜爱的20个品牌中,只有蒂凡尼、宝马和普拉达3个属于“奢侈品”行列,余下的品牌都非常大众化,包括苹果、吉百利、Vegemite和Bonds等。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民众在品牌选择方面颇具慈善意味,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竟然高居澳人最喜爱品牌的第二、三名,而苹果则摘得冠军。
根据联邦银行(CBA)对商业销售指标数据显示,澳洲人的消费重心更偏重于音乐会、电影院和体育赛事体验,以及周末外出和酒店预订。
相较于用奢侈品包装自己,澳洲人更愿意把钱投入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偏重于体验消费。
事实上,澳洲人也没有什么所谓更成熟的消费观。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一样有三分之一的澳洲人连澳元现金都拿不出来。
大家都一样“整体贫穷”,只是“局部暴富”出现在了不同领域,仅此而已。
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暴富”梦想
在澳洲,没有人想要成为百万富翁了。
因为澳洲人觉得一百万根本就不够用。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全澳的成年人都觉得,银行账户里有万澳元,不包括房产,才会“觉得富有”。
这个数据是平均家庭财富(74万元,包括房产)的七倍。数据来自于金融比价网站Find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