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bS仍是美元基金的优选投资赛道,现在

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 http://m.39.net/pf/a_4454959.html

SaaS细分赛道的终局兴许是一家独大,但目前仍有足够机会留给创业者。

来源/瑞泽洞察(ID:gh_f10a7c)

作者/蒋文伟

自上篇《聊了多位SaaS专家和50多位创始人后,总结出的SaaS投资思考》后,一直想接着写点,没想到一晃这两个月从全球到中国历经俄乌战争、中概惨剧、东航坠机、上海封城,用“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形容也不为过。

回到创投圈,好像大家都陷入了集体沉思乃至反思,尤其是以美元为主(或纯美元)的PEVC。

短期2-年看,美元固有优势确实不如从前。消费到明年能回血1/就不错了,容易复制的商用机器人赛道其实没几个,且大多看不到头。

自动驾驶从算法到芯片差不多投完了,智能座舱、ECU都不便宜。电池上游材料看起来费劲,稍涉国安的ToB领域又不能投。就连企服SaaS整个Q1融资额也同比下滑~7成[图1]。

当下是挺难,但放长远看,美元仍有人民币不可比的优势,比如10年期的退出耐心,甚至以永续形式和创始人白头到老,以及比不少国资LP的人民币基金更快的投决效率。还有品牌公信力,大部分早期项目都签对赌条款,多数一线美元真不会斤斤计较,人民币就不好说了。

此外,专业严谨的投资研究风格,相对完善的投后服务,出价上更大气等等。排除极端政治因素,美元在中国创投市场仍有不可比拟的价值,特别在企业服务SaaS领域。

#ToB活动推荐#

01

客户正在变成熟

这个阶段不要太纠结模式

拿国内SaaS来说,KA高定占九成收入也叫SaaS,九成收入来自业务抽成和小部分外包业务也叫SaaS。最近有家餐饮SaaS拿了vision的钱,起家做长尾商家的外卖代运营,不同LOGO的同一客户也算到NRR,拉新投放费充到收入里也叫SaaS,赶5亿港币IPO。

这就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对数字化的需求特点,SaaS能跑到几亿收入的肯定是刚需,得充分看到客户市场在加快成熟。

无论KA还是长尾客户,愿意花几百上千万上一套使用率很低的DMP已是可对标全球的先进企业,愿意每年花几万做投放的长尾商家算是认同了营销价值,愿意先付低额的订阅费,按流水抽成的客户也变得越来越多。

微盟就是先天优势在营销投放,上市期间转型投入KA,甚至还做代运营,加上高位增发,现在账上~40亿现金,看看有赞?如果有赞2年内倒了,份额留出来给谁?

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客户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前提是要活着、活好,到时兴许不战而胜。

现在这趋势,微盟2年内重回~40-50亿美金市值也是合理预期,剔除投放业务后,微盟的SaaS业务运营指标绝对是行业领先[图2],销售费率有误,预计~45-50%。

有一说一,有赞能在当年微商城群战中厮杀出来,已是强者,但中国市场就是踩着道德边缘的恶性竞争,你一停歇就会被赶超甚至干掉。

对这点的认知,无论创始人还是投资人,还得加强,因暴风雨会更猛烈。

10年后微盟亿美金市值,有无可能?1-16年期间,不少美股SaaS的创始团队还卖掉大部分股票,结果5-6年时间涨了8-10倍。

当市场成熟度、竞争格局达到一个临界点,毛利>75%,销售费率<0%,NRR>%,哪怕GR~20%,也会戴维斯双击,现在太纠结模式的,10年后都会后悔。

SaaS没有技术壁垒,微盟账上40亿现金,有什么SaaS是他做不出或不能收购的?先跑出来,然后拼的是基于深刻洞见的战略布局和运筹帷幄的管理能力。

当然,更离谱的模式另当别论。最近递表的一家HRSaaS,九成是人力外包收入,是一个2%毛利的生意,套着SaaS的壳,硬把公司做亏。人力外包业务毛利尽管低,但行业普遍是赚钱的,据说有一摊盈利业务没装进来。这种操作有点莫名,最后跌到20亿港币市值,真当二级投资人傻么?另一家交表的HRSaaS,据说估值腰斩还很难卖。

02

中美光表面差距6-7年

回归本质,理性对待

去年我们参考国内外多个第三方机构对中美软件和SaaS市场的数据统计和预测[图],仅从SaaS在软件市场渗透率来看,中国落后美国6-7年,这是拿得出手的差距指标。

从软件市场总盘子看,美国比中国大得多。从购买力来看,跨国企业SaaS在中国市场的报价通常是本土企业的-4倍[图4],放到美国或许更贵,微软office美国售价比中国高出25%,真正差距在后者。

所以今天去比较中美SaaS的细分市场天花板,起码先打个2折再说。

中美SaaS的差距到底多大?还得回归到SaaS的本质,这一点比纠结OP还是SaaS,比纠结标准化产品还是高定开发,更重要。

SaaS的本质是新的生产工具对现有生产方式下流程效率的一次重大优化,背后一定是原有生产方式面临的成本负担撑不住,如果还撑得住,那就看刚需的强弱程度。

许多下游客户市场,无论是产品竞争力还是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的先进性,早就比肩美国,比如中低压电气的头部和腰部企业,产品力和价格和施耐德、西门子没太大差别,工厂从设备到管理放到全球也相当先进,他不需要提升到工业.0,够了。

他的人效PK更先进的设备和软件,甭管一次采买还是租用,总之这笔账,他觉得不划算。

对于降本增效型的SaaS工具,美国是因为基层人力真的贵。

上海最低工资元/月,小时工资2元/时,武汉元/月,小时工资18元/时。

美国加州是15美元/时,是武汉的5.4倍,按月工资算是武汉的10-15倍。哪天富士康招个工人的成本涨5倍,月薪2万,那让富士康上一个能降低50%工人成本的SaaS,你问问他愿不愿意?

再看个数据,没有一个国家的IT投入占GDP像英国美国那样[图5],高峰时期占GDP~7%,中国军费才占GDP~1.2%。

完全不在一个阶段,硬拿美股SaaS指标反向push国内标的,最终结局如同上一波新消费品牌,填鸭式催生,搞一堆销售费率爆表,人效15万元的SaaS,是很SaaS,有意义吗?

0

中美始终是能对标的

实现路径不尽相同

看了几篇最近热门SaaS文章,普遍悲观,其中要么老生常谈,要么字能讲清楚的,说了0字。没人讲清楚,中国SaaS的增长逻辑到底是什么?路到底在何方?真有点研究水准的,研究明白,既认清现实,也不妄自菲薄。

多数SaaS领域,中国始终是能对标美国的,对投资而言,难点在于判断哪些赛道能最快实现对标?以及在这些赛道中什么样的产品、团队和打法能赢?终点或许极其相似,但从0到1,从1到10,甚至从10到或许要走和美国SaaS标杆企业不太一样的路径。

这里我们不敢下定论,但这2个月聊了不少创始人、投资人,甚至聚焦SaaS的几家FA创始人都面聊过,零零碎碎分享几点。

从赛道看,今年有必要重新捋捋通用SaaS的机会,即工商财税法、行政HR类和网络安全类,底层逻辑还是回归刚需、政策驱动。

举个例子,金税4期下,专票的电票化和真正的代记账自动化是板上钉钉,目前税局目标是年基本完成,哪怕不强制执行,中国有万家中小企业,20%渗透率就不得了,他们多数依托代记账服务,代记账环节会因此洗牌,什么样的新产品、模式会出来不好说。

税务产业链上的软硬件生意向来水深,有利有弊,即便靠此能拿到数百万企业的流量入口,想象空间也非一般。

税友目前20亿美金市值,下一代做到40-50亿美金可期,若团队足够强,延伸业务做到亿美金是有机会的,中国的intuit是存在的。

又比如,基于灵活用工,为背后复合用工企业提供一体化SaaS的也值得看看。

经济越差,国家越会支持灵工模式,中国就业人口8亿,灵工过2亿,如果经济真的持续下滑,达到近1/就业人口走灵工模式,他们的劳务关系、薪酬计算、税收机制、社保措施以及影响到甲方的复合用工架构和成本票据处理,都相当复杂,这和只涉及企业内部HR体系和架构是两回事。这是北森、KNX、盖雅、喔趣都干不了的,易路也只能干一个薪酬模块,且易路擅长的是固定员工。

网络安全更不用说,这俄乌一打,从底层到应用层都会加快国产替代。

回到实现路径,从交易环节收takerate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在未来2-年会越加普及。

从Snowflake到Shopify、Bill、Twilio都是复合收费方式,其中就包括按业务量抽成。

宇捷称之为业务税,最好的商业模式确实就是垄断之后达到收税效果,阿里的资源坑位费就是电商逃不掉的税,腾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