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报告发行量翻3倍规模超4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银行理财ESG报告:发行量翻3倍,规模超亿元,指数投资占主流

  作者:丁尽

  编者按:

  年美国首只社会责任共同基金“派克斯世界基金”问世。年,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发布。年,联合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年,中国制定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紧接着ESG投资大热。

  从负责任投资到绿色投资的启蒙发展阶段,而今市场真正迎来ESG投资、影响力投资的风口浪潮。

  而随着ESG因子在监测辉山乳业、康美药业等“黑天鹅”事件上的优异表现,ESG评级、ESG标准统一等话题引起业界   年7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公开表示,当前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全局、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ESG评级体系建设。

  为此,南财理财通单独成立ESG研究课题,本期聚焦ESG主题的银行理财产品。

  据南财理财通课题组监测和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ESG主题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市场快速涌现。截至目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78只ESG主题理财产品,这些产品规模如何?底层资产投资策略有何不同?敬请   ESG银行理财存续超亿元规模翻2倍发行量翻3倍

  ESG理财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环境因素(E)、社会因素(S)、治理因素(G)完整纳入投资策略的“准ESG产品”;另一类是仅考量ESG三因子中1-2个因子的“泛ESG产品”。在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未进一步披露其ESG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课题组视名称中含ESG字样的理财产品为“准ESG产品”。本文聚焦银行理财“准ESG产品”进行分析。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年8月12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ESG理财产品78只。其中,股份行发行44只,理财子公司发行32只,城商行和农商行各发行1只。

  相较年,年ESG理财产品呈加速发行趋势。

  年上半年,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ESG产品19只,较年同期发行仅5只,发行数量增加近三倍。

  同时,在规模方面,据课题组统计,截至年6月底,全市场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超亿元,较年初增长约50%,同比增长超2.14倍。

  股份行方面,44只ESG理财产品均由华夏银行发行。在ESG产品上,华夏银行依旧保持领先地位。

  据课题组了解,华夏银行是国内最早践行ESG投资理念的银行。年3月19日,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正式加入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成为该组织境内首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机构成员。年4月23日,华夏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ESG主题产品“龙盈固定收益类ESG理念理财产品01号”,并就ESG主题推出了“龙盈ESG固收”和“龙盈ESG混合”两大产品系列。如果将华夏银行及华夏理财所发行的ESG理财产品数量合并计算,截至年8月12日,二者合计发行ESG理财产品49只,占已发行ESG理财产品总量的62.8%。

  理财子公司方面,截至年8月12日,7家理财子公司合计发行ESG主题产品32只,发行数量排名前3的为农银理财、华夏理财和青银理财,发行数量分别为15只、6只和4只。

  城商行及农商行方面,九江银行和江苏苏州农商行各发行ESG产品1只,分别为“久赢理财-安富号(ESG概念绿色金融理财)”和“锦鲤鱼绿水青山ESG主题”。

  固收类占比高达57.69%为何与ESG基金差异巨大?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目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ESG产品的投资性质主要为固定收益类。截至年8月12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ESG理财产品78只,其中固定收益类45只,占比57.69%;混合类32只,占比41.03%;权益类1只,占比1.28%。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SG基金主要为权益类。按照份额统计,截至8月12日,市场共发行ESG公募基金21只(不含泛ESG基金)。其中,权益类为14只,占比66.67%;混合类为7只,占比33.33%;无债券型基金。据彭博数据,全球ESG公募基金中,权益类占比约60%。即无论国内或国外市场,权益类基金都占据ESG基金的主流位置。

  理财子公司ESG产品以固收类为主,取决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需求端出发,银行理财的客户多为风险容忍度较低的投资者,此类投资者追求最低回撤下的绝对收益,因而相比权益类产品,固收类产品更符合理财群体需求;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出发,过去银行理财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此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及非标资产,同时不进行估值,导致商业银行在权益类资产上的投研及交易经验较为缺乏,而理财子公司脱胎于母行资管部,因此目前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优势仍在于固定收益资产,权益类资产的投研体系尚待建立。

  其实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不仅在ESG固收类产品设计上存在差异,在固收+、混合类等产品设计上也同样存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ESG产品仍以固收类为主,但混合类产品的占比正逐渐逼近。截至8月12日,在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ESG产品中,混合类产品占比41.56%,发行时间集中在年二季度至年一季度,比重仅次于占比57.14%的固收类产品。课题组认为,混合类产品的发行数量及频率与权益市场走势密切相关。权益市场走强,混合类产品的发行频率便增加;反之,则发行频率下降。

  目前,各家理财子公司就ESG主题推出了不同投资性质的产品系列,如下所示。

  部分产品采用“客户周期型开放式”运作模式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目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ESG产品的运作模式主要为开放式净值型。截至年8月12日,在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78只ESG产品中,开放式产品有48只,占比61.54%;封闭式产品有30只,占比38.46%。

  其中,开放式产品包括定开式产品和客户周期型开放式产品。经统计,定开式产品有47只,客户周期型开放式产品有1只。

  在“资管新规”及其补充通知的引导下,开放式和封闭式ESG产品呈现出不同特征。课题组以理财子公司固收类ESG产品为例,将其分为定开型、封闭型、客户周期型开放式进行分析。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理财子公司固收类定开型ESG产品的投资周期均为12个月。课题组认为,从需求端来看,12个月定开型产品具备三个优势:一是产品可对接短期非标资产,例如同业借款,增厚产品收益;二是产品所持债券以快到期的中长期债券为主,可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稳定产品估值;三是产品投资周期长短适当,满足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此外,从银行端来看,相较封闭式运作,定开型运作模式能有效避免重复发行产品,减少产品发行数量。以农银理财“农银安心·每年开放”(ESG主题)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其资产配置方案为典型的“短期非标资产+剩余期限不超2年的中长期债券”,其中短期非标资产均为同业借款。由于同业借款期限在6-12个月之间,因此很适合配置在年开型的产品中。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财子公司固收类封闭式ESG产品的投资周期(产品期限)分布在1-3年之间。

  从银行端来看,封闭式设计有三个优势:一是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资产,利于稳定产品估值;二是可以拉长产品期限对接长期非标资产,便于老产品向新产品转型;三是资产配置方案较为简单,业绩比较基准容易测算。但其劣势在于,从需求端看,产品流动性较差,客户购买意愿不强,因此封闭式设计仍非市场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发行的ESG理财产品中,有一款客户周期型开放式产品——建信理财发行的“睿鑫”ESG固收类最低持有天按日开放式产品。

  周期型开放式产品与定开型产品主要有三点区别。

  首先,从投资端来看,由于客户周期型开放式产品是按日开放,因而其不能投资非标,只能通过对债券进行久期错配提高收益,因此其业绩比较基准通常低于同期发行的定开型产品。

  某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在接受课题组采访时表示,此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通常比同期发行的定开型产品低5bp-10bp。

  其次,由于客户周期型开放式产品不属于定开型产品,因而根据“资管新规”补充通知,其不可使用摊余成本法对债券进行计量。据该人士透露,此类产品既不使用摊余成本法,亦不使用市价法,而是使用成本法对资产进行估值。与摊余成本法类似,成本法可平滑产品的净值波动,但不利于暴露债券持有期间的各类风险。

  此外,从产品端及需求端来看,由于此类产品既可每日申购,又可在封闭期结束后每日赎回,虽然其业绩比较基准比定开型产品低5-10个bp,但其满足了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因而该模式有利于做大产品规模。该人士表示,此类产品规模以后不会比定开型产品差。

  据课题组了解,目前这种模式在银行理财中并不多见。除建行及建信理财外,徽商银行发行的智慧理财“创赢”系列也采用这种模式,最低持有天后按日开放,但该产品不是ESG主题。

  “固收+”ESG平均年化收益率5.24%指数投资是主流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年8月12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ESG固收类理财产品45只。其中,“固收+”产品为6只,占比13.33%。课题组认为,随着银行及理财子对权益资产管理能力的增强,在全球无风险利率走低的趋势下,“固收+”产品的占比将逐步提高。

  “固收+”产品的收益增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固收部分进行收益增强;另一个是通过“+”的部分进行收益增强。

  就固收部分,目前ESG产品主要通过配置非标资产、存量中长期债券来增厚收益。

  就“+”的部分,目前所有ESG固收增强产品均采取“+权益”的方案,并就权益部分以FOF或MOM的形式进行委外投资。相比直投权益类资产,委外投资是目前理财子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及资管行业分工体系做出的最佳决策。

  华夏理财相关人士曾向课题组表示,由于理财子公司在股票投研体系搭建、薪酬水平方面与基金公司仍存差距,权益投资人才缺乏,通过FOF或MOM快速介入权益市场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在谈及究竟是选择准ESG基金还是泛ESG基金进行增强时,某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主要以业绩表现作为择基的标准。

  除“固收+”产品外,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对混合类和权益类ESG理财产品亦有布局。

  课题组对“固收+”、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的权益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发现,目前有3种不同的管理运作方式,分别为双重主动管理型、主动管理被动型、主动管理型。

  第一,双重主动管理型,即投资经理基于择时、择基或择管理人投资于主动管理型的FOF或者MOM。以农银理财混合类产品“农银同心ESG主题第1期”为例,该产品引入中金公司、东方汇理作为投顾,投资于中金农银瑞驰2号和农银汇理复合策略2号资管计划,即通过投资主动管理型MOM对权益资产进行配置。

  第二,主动管理被动型,即投资经理对大类资产进行主动配置,并就不同类别资产构建指数基金FOF或按照指数编制方案进行投资。以中银理财混合类产品“智富中国ESG策略指数灵活配置(开放式)”为例,该产品根据市场不同阶段在固收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等大类资产中灵活配置资金,然后构建“中国ESG策略可持续发展主题指数”,以指数化策略投资权益市场。此外,建信理财的“固收+”产品——“睿鑫ESG固收类最低持有天按日开放式产品”亦采用此模式,该产品的权益资产部分根据建信理财编制的“ESG质优50指数”(未上市)进行指数化投资。

  据南财理财通课题组了解,除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外,工商银行、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亦纷纷推出ESG指数,例如中证ESG指数、中证招银理财夜光ESG指数、中证信银沿海核心经济带ESG优选指数,积极布局指数投资市场。

  推出ESG指数并布局指数化投资有三大优势:(1)有利于银行及理财子避开在权益类资产主动管理上的短板;(2)指数化成果可广泛复制于“固收+”、混合类、权益类产品,ESG权益投资走向指数化、标准化;(3)打造明星ESG指数,快速扩大产品规模,将明星基金经理个体引起的负面效应最小化。

  第三,主动管理型,即投资经理基于择时、择股直接投资于权益类市场,既不进行委外投资,亦不进行指数化投资。光大理财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便是主动管理型产品。该模式对投资经理的投研能力及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从商业模式而言,主动管理型产品不易复制,在做大产品规模上不及指数化投资。

  课题组对理财子公司存续半年以上的ESG“固收+”、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进行收益统计,截至年8月12日,ESG“固收+”、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近半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24%、5.00%和9.75%。由于大部分投资经理仍以业绩作为择基及择股的主要标准,因此ESG对产品收益的赋能有待观察。

  课题组认为,无论是采用委外投资,还是直投模式,指数化投资都将成为未来ESG产品权益资产部分的主流投资模式。

  ESG七大投资策略:“负面排除策略”是机构首选

  ESG有七大投资策略,包括负面排除策略、ESG整合策略、股东参与策略、规范筛选策略、正面筛选策略、可持续主题投资策略、影响力投资策略。

  根据GSIA(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报告显示,截至年,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全球五大市场中应用最广的前三大策略分别为负面排除策略、ESG整合策略和股东参与策略,所对应的AUM分别为19.8万亿美元、17.5万亿美元、9.8万亿美元。

  南财课题组对境内主动管理型ESG公募基金(不含”泛ESG“基金)的投资策略进行统计发现,在七大策略中,公募基金主要使用4种策略,按应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负面排除策略、正面筛选策略、ESG整合策略、股东参与策略。

  理财子公司产品在ESG投资策略上与公募基金并无明显区别,如兴银理财“ESG美丽中国”产品采用了“正面筛选”和“负面排除”策略;农银理财“农银同心ESG”产品优先投资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并兼顾扶贫、乡村振兴、小微企业支持、一带一路等领域,这是典型的“正面筛选”策略;江苏苏州农商行“锦鲤鱼绿水青山ESG”产品选取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分数最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也是“正面筛选”策略。虽然各机构在ESG上的投资策略大体相似,但课题组认为,在未来三到五年,银行理财在ESG上的投资策略将出现明显分化,充分体现各机构在投研上的比较优势。

  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ESG策略进行对比后,课题组发现:与国际市场相同,“负面排除策略”在ESG产品中应用最多。就该策略应用广泛的原因,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于孝建表示,“负面排除策略”是较为直接的ESG策略,基金公司通过ESG评分去掉分数靠后的股票或行业就可构造投资组合。由于“负面排除策略”简单易行,不仅持有股票数量较多,且持仓具备一定的分散性,同时收益也能得到一定提高,因此是大部分公募基金的首选。未来市场上会推出基于“ESG指数+smartbta”策略的指数增强产品,例如先对指数成分股进行负面排除,然后做指数增强。

  同时,与国际市场不同的是,“股东参与策略”的应用比例较低。于孝建表示,由于我国对公募基金持股集中度有限制,基金公司主要是财务投资的角色,很少参与上市公司管理,对上市公司决策难以形成影响,因此“股东参与策略”在我国应用很少。谈到对未来国内ESG主流投资策略的展望,于孝建表示其较看好ESG整合策略,尤其是结合财务指标选股及多因子选股策略后演变而来的ESG整合策略。

  ESG发展难点:信息披露不足,评价指标不一

  目前,ESG策略的发展及应用主要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企业ESG信息披露不足,二是ESG定量评价指标不一致。

  据南财理财通课题组统计,截至年8月22日,沪深两市仅有家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排除年首发上市的企业后,同期上市公司有家,信息披露比例为25.33%。信息披露比例过低会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所有投资标的进行ESG评价,造成ESG投资策略的应用范围受限。

  在ESG评价指标方面,虽然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早在年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并公布了对上市公司环境因素(E)、社会因素(S)、治理因素(G)的三大评价体系,但该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定性的阶段,对定性指标的赋分规则和权重规则尚未确立,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根据统一的定量指标对企业进行打分计算。

  因此,各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也未就ESG评价体系形成统一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不统一将导致ESG产品的含金量不同。“ESG含金量”较低的产品,其底层资产可能与ESG投资准则存在较大偏差。

  此外,课题组发现,一部分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存在“追热点”、“蹭流量”的行为。有的理财产品仅因为突出G因子(公司治理),便被贴上ESG标签。而在ESG理念进入我国前,G因子(公司治理)就已成为价值投资和融资主体信用评级的重要标准之一。“蹭流量”不仅有“新瓶装旧酒”之嫌,亦让投资者对“ESG”真假难辨。例如,一家内部治理良好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能成为ESG投资标的吗?为促进ESG投资在我国的顺利推广,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及评分标准亟待建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8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