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升值逾6000基点为什么动不动

形势越复杂,越要看福卡!

福卡破解复杂,预判未来!

福卡智库理论研究中心每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召开选题研讨会,进行热点、亮点讨论,为后续深入研究确定方向。

又有一批人因为错判人民币蒙受损失了。

11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升破了6.55关口。

从今年的低点——5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价7.算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了个基点,升值幅度逾8%。

这意味着什么?

从7.到6.,如果换汇1万美元,当时需要7.万人民币,现在则只需6.万人民币,可以省下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如果之前在人民币贬值的时候换了美元,现在亏了不少。

为此,有媒体称,换了美元的人已哭晕在厕所。

01

看不准人民币的三大“魔障”

实际上,看不清甚至错看人民币已经成为近年来的常态。不要说普通民众动辄误判,就连专家、学者也屡屡看走眼,某知名专家就曾感叹,“如果要羞辱一个人的智商,就让他去预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因为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专家们几乎就没有正确过”。

出现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和近年来人民币的起伏波动有关。

自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年汇改以后首次出现年度下跌(当年小幅下跌0.36%),特别是年“8·11”汇改后,持续多年单边上扬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势就此戛然而止,看空人民币的情绪就大幅抬升,且绵延不绝,甚至有人认为,人民币将崩盘。

然而,现实中人民币汇率却走出了跌宕起伏的行情,既没有“一条道贬到黑”,也没有回到持续升值的轨道,而是进入到了高波动状态。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5.8%,是年汇改以后首个显著贬值年度;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6.83%,成为年汇改以后年度贬幅最大的年份;

就在市场普遍看跌之时,年人民币汇率却打了个“翻身仗”,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了个基点,幅度达到5.8%;

到了年行情再次反转,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调贬个基点,跌幅5.18%。

年延续了年贬值行情,但贬值幅度收缩,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基点,幅度不到1.65%,这个贬值幅度远低于此前三年。

不过,这一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破7,全年个交易日中,有68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了“7”关口,另外个交易日则没有破“7”。

进入年人民币对美元先弱后强,从1月下旬的高点6.一路贬值到5月下旬的低点7.,4个月时间里贬值了4.6%,接近年9月初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低点,而再往前一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低于7.2还是在年初。

彼时,各界对跌破7.2关键点位的恐慌重燃。然而,此后人民币却又一路返身走强,开始升值,直到11月中旬,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涨到了6.5元时代。

其中,第三季度累计涨幅达到3.71%,是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季度涨幅。

并且,人民币不仅对美元升值,对主要非美货币也开始升值。据统计,8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对欧元、日元升值约6%,对英镑升值逾5%,对澳元升值逾4%,对加拿大元升值近4%,对新西兰元升值近3%。截至11月20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5.84,今年以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累计升4.86%,SDR篮子指数升3.40%,BIS指数升4.79%。

从近7年来人民币的走势来看,如此高频的起伏波动,也难怪人们往往屡屡错判了。

不过,对人民币汇率屡屡看走眼,更深层次的原因,除了汇率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就在于各种预测根本上往往被三大“魔障”捕获:

一是被行情走势捕获。预测跟着行情跑几乎是常态,在年-年人民币贬值期间,相关预测也“顺水推舟”,摆出一堆“人民币面临着比较大的贬值压力”的理由,然而,就在“人民币贬值压力难以从根本性消除”的预测中,行情却悄然切换。

二是被“问题”捕获。紧盯“问题”,以“问题”作为预测的抓手是各类预测普遍的“套路”,这在过去三四十年看空中国的预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人民币的预测也多陷入“问题”思维。过去几年,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测就是基于实体经济疲弱、资本外流、金融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房地产泡沫化等问题。但如今相关问题尚未烟消云散,人民币的行情却说变就变。显然,“问题”思维无法解释人民币行情的变化,更无法准确预见行情的切换。

三是被价值取向捕获。“问题”思维往往内置着价值取向,即认为符合某种价值标准的就是合理的、对的,事物就会向某个方向发展;反之,就是不合理的、不对的,事物就会反向而行。比如,有分析就认为,中国货币增长太疯狂,因此,人民币一定贬值。但现实中,人民币显然并没有按照这个“套路”走。

事实上,在执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下,日本近年来的货币增长同样惊人,但日元却被认为是避险货币,让“货币超发终将使日元走弱”的逻辑不攻自破。

究其根本,囿于行情、“问题”和价值取向的分析预测都是线性的、静态的,更多折射出的是人的思维局限,而难以充分反映汇率的动态变化。

实际上,汇率既然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其本身必然是两国国情综合对比的反映,而不是任何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02

既左右受制,亦左右逢源

对于后续市场走势,多家外资大行唱好人民币:早在今年9月份,高盛亚洲宏观研究联席主管兼首席亚太股票策略师Moe就表示,高盛预计人民币在岸兑美元汇率将在未来12个月升至6.5,这是该公司对亚洲货币的“最强势观点”之一。摩根大通和汇丰的观点则更为激进。摩根大通认为,人民币在多重结构性因素的支持下,有望成为未来十年涨幅最大的货币之一;汇丰则称,是时候像对待G-10货币一样看待人民币了。

不过,与外资行纷纷看好人民币不同,国内不少分析认为,人民币不具备长期升值的基础。还有专家提出警告,要警惕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人民币未来走势?

不可否认,人民币面临的汇率环境错综复杂,但在复杂中依然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是在国内庞大产能的压力下,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人民币适度贬值有利于出口;二是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同时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全球布局,客观上又要求人民币币值坚挺。

在这两条主线下,手心手背都是肉,进口出口都重要,两手都不能软,两者都无法偏废,贬值和升值的压力和动力同时存在。

换言之,贬值的幅度受制于进口,升值的幅度受制于出口,升贬各有利弊,各有制约。

对美国而言,同样面临两条线:一方面想维持美元强势地位,从而保持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是美国招商引资、狂收铸币税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想维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而这要求美元趋贬。强美元有助于美国巩固地位但必然带来贸易赤字,弱美元可推动出口,却会削弱美元购买力,进而失去美元的货币地位。

美贸易赤字长达40多年,与赤字直接相关的是制造业比重下降及中低端制造业外流,经济问题也转变成政治问题。而只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不变,经常贸易赤字就将是常态。因此,美国将不得不在“强弱”上进行平衡拿捏。

这种格局既意味着人民币左右受制,同时也有左右逢源的空间,难以在升或贬的单一轨道上疾驰,人民币未来走势终究是在满足多个约束条件下的一条波浪线。这是判断趋势的基本坐标,也是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复杂的关键所在。

在这种局面下,汇率稳定终究将是国策主基调。实现稳定,主要靠提升汇率弹性,对于中国这种有管制的外汇体制,弹性越大,真正实现能升能降,抗风险性、抗跌性越强,意味着稳定性越高。

当然,管理浮动始终是“肮脏浮动”,理想中的完全无管制的、由市场决定的“清洁浮动”对中国而言仍属于“奢侈品”。毕竟,面对要弹性还是要稳定的抉择,当下只能以稳定为主基调。

那么,如何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

近期,央行外汇管理部门提出“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自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布引入“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在稳定汇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番“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会放弃“逆周期因子”?更多深入分析将发布于福卡智库后续内部报告《让中国放弃“逆周期因子”?》。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以下问题:

RCEP对中国而言:四大标志RCEP中的一个危险“楔子”增长替代何时显现?政府功能迭代与巨变城市生态怎么做?浦东未来如何再创辉煌?华为与阿里谁的问题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