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拐点时代真的来了智谷趋势

甘肃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7.html
智谷趋势◎智谷趋势丨严九元01都知道,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全球老二,不满老大美国原来的那套旧秩序,而提出的新蓝图。但一带一路究竟怎么搞,很多人没看清。按三极理论来看,就很清楚了。全球产业链分为三极: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支配权和话语权依次降低。生产国从资源国买来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成品再卖到消费国。原来的体系中,美国、欧洲是消费国;中国是典型的生产国,世界工厂;非洲是资源国。一个例外是澳大利亚,既是资源国(向中国卖铁矿石),也是消费国。这个体系中,消费国居于金字塔尖,资源都围着它转。生产国和资源国卖东西赚来的美元,没有更多地方可去,只能买低利率的美国国债,这样消费国低成本获得资金继续买买买,构成了商品—货币的一个全球循环。中国显然不愿一直当生产国的角色。这个时候也正好出现了产业转移的迹象,一些代工厂迁到了越南、印尼等地。中国本身也强调内需立国,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靠出口拉国。注意,一带一路既不是像北约那样有共同的敌人而结盟在一起,也不是像TPP那样依靠共同的贸易标准而建立。本质上,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和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来,一块玩,这里有发展的机会、发财的机会。要发展,就是要让伙伴们“上位”:资源国上位为生产国,而中国在这过程中上位为消费国。消费国的玩法和生产国不一样。生产国赚来的钱,要不去资源国买原料,要不去消费国买国债,钱流回消费国在用。消费国则是全球买买买,买消费品和投资品。因此,中国成为消费国的过程,一定是全球消费和全球投资增多的过程。这条路,美国、日本都走过。日本的海外资产已超过本土1.5倍之多,海外资源土地面积已达本土10倍。从这个意义上,严控海外投资只能是暂时之举。一个关联很值得玩味。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从最高峰的4万亿下降到3万亿,整整跌了四分之一。这引发了资本严控,一带一路的对外项目也几乎停了下来。但在一带一路峰会前20多天,央行突然放宽了跨境人民币支付的限制,这表明,资本管制是有弹性,而非不可动摇的底线。这是第一个大拐点,中国正在由生产国向消费国转变,很多玩法随之改变。02若干年后回头,决策层说出的那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很可能成为中国楼市的分水岭。这不是因为史无前例的调控政策,而是因为楼市根基在发生微妙变化。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故事就是房地产不断升值,所有预言房价下跌的人都被打了脸。不是房地产没有周期,而是货币政策只有扩张周期,没有下降周期。房价上升建立在货币放水的基础上。印出来的钱越来越多,自然资产的价格要上涨。但现在,中国的货币环境出现了变化。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今年二、三月份一举收缩了1.1万亿元,这是继去年11月来第二次缩表,它意味着发行的货币在迅速减少。同时,尽管基准利率还没动,但把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常备借贷便利、逆回购利率等提高了,利率中枢事实上在上升。有人注意到货币政策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美联储谈了三年的加息,结果中国的市场利率上扬得比美国多。美联储开始谈论缩表了,中国央行没有出声,结果却已经做了出来。美国央行光说不做,中国央行只做不说。这就是第二个大拐点,中国货币环境正在静悄悄发生巨大变化,房地产市场的根基变了。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陶冬说,风险管理意识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天前,特朗普公布税改方案,在中国激起的反响比美国还大,有人称之为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之前分析过,特朗普攻打叙利亚、怒怼朝鲜,都是为了迂回推行新政改革,获取国内支持。全球资本市场的预期,都建立在特朗普改革上。另一方面,中国正掀起监管风暴,最高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5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