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了短期回调而已,别过度解读
文/杨国英
似真似假,
如梦如幻。
今天,A股跌幅稍有点大,但不算离谱。
每一次稍大点的回撤,都是有诱因的。
诱因,并非是真实的因素,有时候甚至毫无瓜葛。
只不过,主力需要炮制一个原因,以实现成功的洗盘,市场也需要一个解释,否则,券商研究员就没事干,有些散户也会因此睡不着觉。
今天A股下跌,如果非要抛出一个诱因,无非是对人民币升值终结的担忧。
昨天,离岸人民币下跌个基点。
随后,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发了一篇评论《警惕美元反弹风险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易贬难升》。网媒更喜欢夸大其事,几乎将这篇文章的基调渲染成:央行出手了。
出手什么了?
有些网媒真真是无风三尺浪。
哎,对媒体的相对夸大,对网媒的过度渲染,我们没必要指责,这是人家的工作。
但是,如果我们当真了,那只能说明自己太幼稚了。
汇率单日个基点的下跌,并不离奇;正常的一篇新闻报告、连社论都算不上;至于央行旗下媒体,这更不必过度解读,正规媒体哪个没有主管单位呢……
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本质上是国势变迁的结果,至少从中期(半年至一年)看,我认为,人民币还是要逐渐走高的。
当然,短期嘛,涨多了回调一下,没必要过度解读。
至于,美元何时调整货币政策,这个更没必要过度担扰——上周四,郭主席刚刚讲过,“美欧通货膨胀(货币宽松)……将要持续的时间似乎也不像许多专家预测的那样短暂。”
大势已定之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当然,庸人自扰,有的是被主力刻意带偏的,有的是被媒体夸大报道带偏的。
一个合格的投资者,肯定拥有抉择力、定力、再加上适度的灵活。
注意,适度的灵活,是排在第三位的,过度的灵活,过度在意小幅的波动,过于频繁的操作,只会降低自己的抉择力和定力。
当前的A股,我坚持上周的判断,本周和下周,A股大概率要对点发起冲击。
而对全年的判断,我坚持3月9日大底时的判断,今年必上点。
央行没有出手,不要自己吓自己。
维持人民币的渐进升值,这对中国是有利的,当然,如短期升值幅度过大,则又是不利的。
A股也是这样。
维持一个健康的慢牛,这对中国经济也是有利的,但如果发生短期疯牛,则又是不利的。
对待外资更是如此。
外资匀速加持中国资产,这对中国也是有利的,但是短期内狂进狂出,则又是不利的。
今天高瓴倒是出手了,出手港股特步国际。
受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今天特步国际盘中一度暴涨30%,收盘涨幅超过20%。
高瓴出手的额度,虽然仅10亿港币,但我认为值得解读,这可以拓展我们对传统行业的认知维度。
对特步国际,我比较熟悉,在年6月通过港股通持有过。
当时买入特步国际的理由有二:一是股息率比较高,当时差不多有5%;二是作为国内二线运动品牌,特步国际还是想干事的,当时举债收购了国际运动品牌盖世威和帕拉丁。
今天看,我当时的选择逻辑是对的,高瓴在我当时买入价上涨一倍多的情况下,选择介入特步国际,本质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只不过,我对特步国际的持有,只坚持到今年一月份,股价上打了个平手,真真是白忙了一年半。
所以说,投资是需要定力的,在核心逻辑没有发生变化之下,要坚持,要有定力,特步一战,说明我还需要修炼。
今天,我想推而广之讲一讲。
对传统消费领域,我们应该给予敢于并购高维品牌的上市公司更高的溢价。
国产消费品牌,包括食品、汽车、服装鞋类等等,基于历史的原因,要想短时期内提升品牌认知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并购。
但是,许多企业家,偏偏格局太小,总想着自己低成本地塑造高维品牌,结果有的白忙七八年。
在过去10年,传统消费领域,敢于并购、并且精于运营的,有许多股价实现了10倍增长,比如,-年的吉利汽车,比如,年至今的安踏体育,股价上涨了近百倍。
我一直看好的一支非人类食品股,除了赛道超级好,我同样看好它的并购胆识,今年1月底收购了新西兰最大的非人类罐头工厂,这是该公司年在新西兰的又一起并购。
当然,并购的逻辑在于,一是自身持有强大的运营能力,二是形成具体领域的品牌梯度。而绝不能盲目并购,比如过去几年的苏宁易购,搞得今天债务缠身,今天甚至跌停了。
做投资,进退之间,一定要把握核心逻辑,无论是对大盘的判断,还是对板块或个股的判断,也无论是基于中期的操作,还是基于长期的操作。
比如,今天疫苗股崩了,康泰生物狂跌11%。
对这支股票,6月2日我在合规模拟盘中进行了清仓式剔除,原因在于疫苗股、乃至整个生物科技股的中期逻辑发生变化。
今天就写这么多了。
逻辑未变,
面对小风小浪,
要静若处子。
逻辑一变,
无论是进是退,
都要动如脱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350.html